当前位置:

读书学习还需做好减法

  

  一般认为,读书学习是一个从低到高、自浅入深、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过程。换言之,要不断积累、不断消化吸收。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

  这一规律使人们不自觉地会产生“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想法,所谓“艺多不压身”,以至于都追求多多益善、贪大求全。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掌握的知识多了,在大脑发酵后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时冒出一些思想火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毋庸置疑,读书学习离不开量的累积,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把握不好会过犹不及。有的看似“学富五车”,其实就是作家韩少功说的信息的垃圾桶。因为有些东西可能永远也用不上,还需占用大脑的内存,影响到学习效果。这就需要做好减法,也是转变学风的题中之义。

  有目的性地选择书籍和内容,就是一种做减法,被减去的其中包含了一些不重要也不需要的。从方法论的角度,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必然能够增强效果。罗斯福总统认为,选择喜欢读的书的空间是无止境的,但试图做一个目录,以期将全部优秀的思想家都涵括在其中也是荒唐的。而且,感兴趣的也许是小说、诗歌等,尽管生活不可或缺,但对提高能力素质作用不大或不明显。相对而言,这只能算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而积极主动地从内容和方法上做减法,则有利于增加读书学习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实践证明,这样黄金分割,可以事半功倍。

  今天的知识创造、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出版物铺天盖地且良莠不齐。如果今天葫芦明天瓢,什么都想学,以有限的人生面对无垠的知识海洋,就把不住方向、理不清头绪,导致劳而无功。皓首穷经早已成为历史,现实需要忍痛割爱舍弃一些与本职工作关系不大且为广大读者所淘汰的书籍和内容。而根据自身的基础、学习能力和可支配时间等条件,按照“急用先学”、“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选一些哪怕不感兴趣但可提高思想水平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提高精神境界的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的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管理、历史、国际和信息网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新规则,并处理好学理论与科技、本职专业与其他内容、有字书与“无字书”的关系,从而高度聚焦核心内容。过分广泛的内容容易导致学习的肤浅化,造成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与其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读十部书劳而不获,不如精读一部书。

  社会在日益进步,知识也在飞速发展。据专家考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更新加速到3~5年翻一番。美国人认为,除法律外一切传统和先例都是创新的障碍。事实上,昨天管用有用的知识,不一定还能解决当下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所以,对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已经无用的一些旧知识,要像定期打扫房子一样及时清理,否则不仅会占用大脑的一定内存,还会影响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正确运用。这样放下包袱、轻松上阵,学习时受到的干扰就小一些,速度才能跟上知识更新的脚步,高效吸收前沿知识。

  学习最生动的意义在于创新。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学习和创新能力。如果把读过了当消化了、把学习了当理解了、把摘记了当掌握了,积累的知识是不可能转化为能力的。据心理专家分析,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知识型家庭的孩子更注意从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学习,形成更多的思维定势而束缚了思考。可见,光学不思、只思不用都不行。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白天阅读、下午写作、晚上思考,还有的省部级领导干部也认为,“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就要求适当减少不必要的学习,使学习、思考和实践有机结合,避免学用“两张皮”,从而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将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

  [稿源:学习时报]

  [作者:周云波]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周云波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党建阵地
  • 永顺文化
  • 文明实践
  • 教育培训
  • 新闻审稿
  • 永顺概览
  • 永顺政务
  • 溪州旅游
  • 理论园地
  • 文学艺术
  • 溪州视听
  • 新闻中心
  • 书记县长报道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永顺新闻网首页